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Spati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Intensive Degree in Shandong Province
王富喜;孙仲超;
摘要(Abstract):
根据耕地集约利用的本质内涵,遵循系统性、典型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产出效率、耕地利用强度以及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状况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全省17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7地市进行系统聚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将提取出的三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耕地利用集约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定量剖析各因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方向及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鲁南和鲁北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鲁中和半岛地区相对较低。经济发展因子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负相关,经济越发达,耕地利用集约度越低;土地资源禀赋因子和农业政策因子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不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KeyWords): 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山东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15YJAZH06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优化调控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ZR2015DM005)
作者(Author): 王富喜;孙仲超;
Email:
DOI: 10.14083/j.issn.1001-4942.2017.11.03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10):1084-1092.
- [2]陈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4):469-478.
- [3]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 [4]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4-10.
- [5]赵其国,周生路,吴绍华,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土壤学报,2006,43(4):662-671.
- [6]邹健,龙花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66-1377.
- [7]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 [8]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 [9]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 [10]王国刚,刘彦随,陈秧分.中国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态势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7):907-915.
- [11]徐亚辉,潘瑜春,刘玉,等.海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4):78-84.
- [12]赵京,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影响因素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03-108.
- [13]刘玉,郝星耀,潘瑜春,等.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分区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0):1218-1225.
- [14]张丽庆,邢姝媛.西安市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52-58.